眼鏡作為一矯視工具已有悠長的歷史,清朝就有一皇帝架上小圓框的眼鏡而深入民心。時至今日,眼鏡除了能改善視力,它同時亦成為了很多潮人不可或缺的隨身物品,不論是配襯衣服/髪型、遮擋猛烈陽光、甚至改變個人形象,都表現稱職。
對潮流衣著甚講究的愛靚一族,除了懂得為自己裝扮,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隨身物品,當中包括:鐘錶、皮包甚至是美容等等。喜愛眼鏡的朋友也會對各種眼鏡的製作意念、手工、用料及背景有所興趣。我們現時流行的膠框眼鏡有大部份是採用醋酸纖維 (acetate) 製造,而就只有日本這國家同時使用賽璐珞(celluloid)這物料來製作手造鏡框。雖然賽璐珞物料的可塑性很低、染色不易、需要3-5年或超過10年的待料時間以及高易燃性,但它硬度強、密度高、透明度佳及擁有特殊的質感與光澤,就是這些特點令手作架師傅仍堅持選用這物料製作眼鏡。言而使用賽璐珞作物料,手作架師傅是要承擔很大的犧牲,全因生產過程中必須經人手處理,以至產品無法大量生產。再者,製成一副完美的傳統手製眼鏡要經過多個繁複及精密的工序: 選料、裁板、修形、12小時的框架拋光、上丁番(鉸鏈位)、種鼻托、去雜質、人手精磨、整型、修尾、到出廠包裝等等。加上巿場上有名氣的日本福井縣職人如「與市」先生、「小竹長乒衛」先生、「泰八郞」先生等都年事已高,所以職人們每月最多只能維持約二百多副的生產。
日本福井縣是手作架老師傅的發源地,他們堅持採用真誠技術及傳统舊有的製鏡做法,與一些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和模式作mass production的產品相比下,自是更能令喜歡有「歷史」、有「故事」、以限量形式及用心製作的眼鏡框愛好者去配置及收藏。難怪它的售價在二仟多至上萬元不等仍不乏追捧者呢!(Kelvin)
這位是日本國寶級手造架職人「小竹長兵衛」先生。小竹先生今年已70歲高齡了,還能夠每月堅持親手製作出大約二百副眼鏡作品,真的令人不得不佩服。
這是我在2010年尾,經金子眼鏡安排下,到了日本福井縣和小竹先生會面時留影的,當天談天、交流的情況還瀝瀝在目,我會好好記著這次的經歷。
這位是日本褔井縣唯一不使用大型機器來輔助切割和拋光的國寶職人「佐佐木與巿」先生。他最擅長是用一把銼子,將堅硬的賽璐珞的膠板材銼出鋒利而對稱的棱角線條,使他的作品有著獨有的風格而聞名於世。
能夠親身接觸和體驗幾位職日本人的製作手作架的過程,並和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事跡和喜好,更得到幾位職人如佐佐木先生的合照和教導,真的上了事業中寶貴的一課。